这意味着,随着生成式 AI 技术的快速迭代与应用场景的扩大,市场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并购交易,通过收购,一家公司可快速获取创业公司的人才、技术以及潜在客户资源,从而加速公司战略的转移。
更进一步来看,当下这个阶段还处在大模型或其他生成式 AI 发展的早期阶段,接下来,无论是训练出更高效的模型,还是像 OpenAI 那样发布面向 C 端的产品,抑或是推出基于 SaaS 的 API 服务,所有这些都需要巨额的资金支持。而在大型科技创业公司(比如 Databricks)并购 AI 创业公司、科技巨头投资 AI 公司的影响下,我们有理由相信会有更多的传统的资本会加入其中,比如不甘寂寞的软银,一起将这个市场做大(泡沫吹爆)。
来看一组近期值得关注的融资/并购案例:
美团以 20.65 亿人民币收购 AI 创业公司「光年之外」,这笔交易在商业层面可谈的东西很少,更多还是两家公司所有者、股东们的一次「内部交易」;
医疗影像技术创业公司 Flywheel 完成 5400 万美元的 D 轮融资,英伟达的投资部门也参与了此次投资;
IBM 上周以 46 亿美元的价格收购 Vista 公司的 Apptio 平台,这笔收购将帮助 IBM 完善其在混合云业务的布局,并且可以获得 Apptio 上的重要客户。
大模型·争议
伊隆·马斯克上周批评人工智能公司对 Twitter 数据「过度爬取」导致这家社交媒体不得不「限制包括付费用户在内的所有人访问」,这个说法当然不可能是事情的全部——有媒体披露 Twitter 因为未完成从 Google Cloud 的数据迁移,导致访问压力巨大,因此需要限制用户范围。无论真相是哪一种,也从另一个侧面展现出当下这批 AI 公司对于数据的「贪婪」。
只有将海量、优质的数据「喂给」大模型,才有可能训练出一个可用的模型服务,这已然成为行业共识。而 ChatGPT 等大模型的快速走红,极大刺激了各类大小 AI 公司对数据的爬取行为——无论合法或非法,由此也掀起了一场不大不小的「蝴蝶效应」,比如 Twitter、Reddit 大幅提升 API 调用价格,不仅赚了这些 AI 公司的钱,也客观上「杀死」了一个存在多年的第三方应用生态,大量基于上述公司 API 的第三方应用只能关门大吉。
上周,大约 150 欧洲公司——包括西门子、喜力、空客——联合发表一份公开信,抗议欧盟 AI 监管方案可能导致损害欧洲企业的竞争力。关于这份公开信的内容我不做过多评价,此举更多还是一场关于政策走向的公开游说行为,也凸显出 AI 监管政策的复杂性,有序发展与抑制创新之间的距离,可能非常短。
接着谈监管,《财富》记者 Jeremy Kahn 在一封邮件通讯里谈到微软对于欧洲 AI 监管机构的游说。借助欧洲媒体,微软总裁 Brad Smith 希望借鉴航空业监管的模式构建起 AI 监管模式,同时,Brad Smith 还使用汽车驾照、发动机等隐喻类比大模型,Jeremy Kahn 这段话是对政治游说的最好总结(由 GPT-4 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