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Reading, Less Junk

📢 Editor’s Note

下周就将迎来春节,「Deep Reading」也会暂停两周,农历牛年的内容更新将于 2 月 22 日那一周陆续恢复。

再次感谢各位朋友过去一年的支持和帮助,提前给大家拜年!祝各位平安喜乐!不管你在哪个时区或哪个家乡,好好过年。

本期作为农历鼠年的最后一期,我汇总了一份兼具有趣与有料的阅读/视听,从文字与影像两个维度,为各位的春节宅家假期提供一些「景点导览」。

图书

两本最生活的私人词典

「私人词典」是一种非常有趣的文体,它让事物或主题摆脱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变成了一个个看似独立但又紧密相连的条目,围绕某个特定主题,这些条目按照字母表的顺序排列,最终呈现出来的,是一本阅读负担轻且处处都会藏着阅读惊喜的读物。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过去几年出版过几本「私人词典」系列,其主题涵盖了地点(卢浮宫)、人物(普鲁斯特)、事物(猫咪、美食、葡萄酒)等,这一系列里,我个人推荐两本:

选择这两本的原因也很简单,一来,过去十年我的生活里一直有猫的陪伴,他们的神秘感从未消失,在这本《猫的私人词典》里,我也发现了更多关于猫咪的奇奇怪怪的知识。

img

二来,无论是猫还是葡萄酒,这两个主题都足够贴近生活,也能以最快甚至最小成本改变你我的生活方式。在当下动辄几千甚至上万的消费主义智商税里,一瓶 1000 以内葡萄酒带来的味觉与精神上的喜悦,或许是对这个糟糕年份的最好回击。

与《猫的私人词典》类似,《葡萄酒的私人词典》将围绕在葡萄酒周边的神秘与玄学围墙击碎,从酒神的传说到葡萄的品种,从钟爱美酒的历史人物到重大历史事件里的美酒,这本书还原出了葡萄酒的真实而简单的一面,当然,还有处处彰显出来的法国人的自豪感。

另外,关于葡萄酒还有一本偏实用主义的小书,日本专栏作家熊野裕子写的《葡萄酒笔记》(豆瓣链接),这是一个只有 184 页的小册子,按照产地推荐了不同价位的葡萄酒,而且这本书还是口袋书,大小和 iPhone 12 Pro Max 几乎一样,非常适合随身携带。


一本诗集:你有多久没有读诗了?

过去一年我关注了一个名为「读首诗再睡觉」的网站,这个网站每天推荐一首诗,题材从中国古诗词到十四行诗、现代(短)诗等多种多样,主题则贴近当下热门话题,非常适合在忙碌一天的工作之后翻开读一读。

本期我推荐一本诗集:《万物静默如谜》(豆瓣链接)。这是波兰女诗人维斯拉瓦·辛波斯卡的诗歌选集,我个人喜欢这位女诗人对于生活日常的切入角度,这本诗集以时间的顺序,展现出女诗人在波兰社会变革中的认知变化,她把这些变化融入到生活日常里,展现出一幅浓缩的东欧发展史与知识分子思想史。

img

我个人最喜欢的一首诗是《致友人》,这里摘录其中两个小节,全诗可在这里阅读:

我们通晓地球到星辰的广袤空间,

却在地面到头骨之间迷失了方向。

忧伤和眼泪隔着

银河系与银河系之间的距离。

在从虚假通往真理的途中,

你凋萎,不再有锐气。


一家公司的两本书:亚马逊的早期成长史

本周最大的科技事件就是亚马逊创始人贝佐斯即将卸任公司 CEO,尽管贝佐斯的公开信里强调这并不是退休,而且其接班人 Andy Jassy 作为「老亚马逊人」,深受贝佐斯的影响,但在外界看来,亚马逊正在进入到「后贝佐斯时代」。

这是一个时代的落幕,美国西海岸的软件巨头与互联网公司——微软、苹果、Google——已相继完成从创始人到职业经理人的管理层变化,亚马逊成为最新的一个。

在这个春节,我特别推荐两本关于亚马逊早期发展史的图书:

两本书都采访到了包括贝佐斯在内的亚马逊高管与普通员工,这些第一手资料构建出亚马逊早期的故事,其中,One Click 侧重亚马逊早期的电商发展历史,而 The Everything Store 则把更多关注点放在亚马逊硬件(Kindle、手机、音箱)与云计算的发展过程中,很多历史场景会让人感叹:现实或许真的比虚构更精彩。

img

需要特别提示一下:这两本书的中文版翻译的非常非常差,如果不是必须,我非常非常不建议阅读。

值得一提的是,The Everything Store 作者、Bloomberg 资深编辑 Brad Stone 今年五月还有一本关于亚马逊与贝佐斯的新书,值得期待一下。

长文

Lockdown 与创造力

进入 2021 年,疫情导致的「Lockdown」还在持续与蔓延,远程工作、在线交流日渐成为一种常态,由此带来的一个议题:支撑过往人类社会发展的创造力是否正面临危机

《金融时报》的这篇长篇报道(原文镜像)提供了若干个理解视角,尽管关于(团队)创造力与工作环境之间的关系还有不少争议,但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疫情会深刻改变人类工作的形态与工作环境,这将在未来几年进一步凸显出来。

类似的议题,Medium 的这篇长文(链接)以疫情对硅谷影响的视角切入,文章作者试图回答一个问题:什么是硅谷独一无二的秘密?

作者提出了一个关键词:「serendipity」。这个词的字面意思是偶然或意外的发现,硅谷在长期发展中所形成的社会联系、社区文化等,构成了一个个可以随时被连接起来的「热点」,文章开篇就举了一个例子:Facebook 的第一笔融资就是扎克伯格在硅谷偶遇 Sean Parker,后者帮助他从 Peter Thiel 那里拿到 50 万美元。

但当远程办公成为潮流,这些线下、面对面的「serendipity」因为种种原因被取消,那么硅谷的神奇还会继续吗?文中还谈到一个创业机会,制造线上的「serendipity」,最近火热的 Clubhouse 是这样的产品吗?


数字工具的流行与反思

像极了人类历次工具使用引发的社会经济进化一样,当下个人数字工具——笔记、清单——的流行,除了掀起一股创业潮流之外,还在「制造」一批以生产力工具为嗨点的群体,所谓「Productivity Porn」就是非常形象的称呼。

本期推荐的四篇长文,从不同维度切入到数字工具的思考与反思之中。《纽约客》这篇十四年前的长文(链接)主要探讨清单的价值,从紧急抢救到新飞机操控,清单扮演着「治病救人与强军」的关键角色,这篇文章也是后续畅销书《清单革命》(中文版本)的前言节选,作者反复强调了一件事:现代社会的各个行业,已经形成复杂的事务体系,清单则是快速厘清要点的关键因素。

如果你听过或使用过「子弹笔记(Bullet Journal,以下简称为 BJ)」,那么一定要读一下《纽约客》的这篇长文(链接),作者以 Bullet Journal「发明人」莱德·卡罗尔为切入口,介绍了他是如何发现并将 BJ 推广成 2010 年代重要的个人生产力方法论。

写过畅销书《深度工作》的 Cal Newport 去年在《纽约客》上撰文(链接),回顾了另一个生产力方法论 GTD(Getting Things Done)的流行过程,作者没有局限在 GTD 的工具层面,而是把视角放在了更宏大的历史里,比如他引入弗雷德里克·泰勒的工时以及经济学家德鲁克的生产力理论,以此延伸出新世纪信息工人对于工作效率提升的巨大需求。

这篇文章提出了一个非常值得思考的观点:所有个人生产力提升的工具和方法论,某种意义上都会以团队生产力损失为代价,那么这到底是不是生产力的提升?

个人生产力的另一个重要「派系」是笔记工具,我在去年的年度书单里介绍过一本旧书 How to Take Smart Notes亚马逊 Kindle 商店苹果图书商店),这本书的重新流行与当下火热甚至浮躁的个人笔记工具遥相呼应,但无数的笔记工具与复杂的笔记方法论到底改变了什么呢?在这篇反思性的长文里(链接),作者回顾了自己从大学开始使用笔记工具的历程,他最后的发现,也是一个最简单但最容易不忽略的事实:包括笔记工具在内的任何工具都不应该是做事的目的。


下一个 10 亿用户

一如三个世纪前欧洲开启的殖民运动加速资本主义发展一样,发现「下一个 10 亿用户」是硅谷互联网公司持续增长进而实现更大规模效益的不二武器,过去的 2010 年代,在被中国拒绝之后,Facebook、Google 在另一个人口大国印度跑马圈地,基本形成了对印度 10 亿用户的「瓜分」。

在《金融时报》看来,印度之后,下一个 10 亿用户的战场是在非洲,这篇长文(原文镜像)详细展现了非洲正在兴起的互联网基础设施——网络甚至 5G、数据中心——建设浪潮,幕后推手正是包括 Facebook、Google 在内的美国互联网公司,通过建设更现代化的基础设施,美国互联网公司可以大幅降低非洲当地用户使用服务的成本,同时也为未来非洲可能出现的数据本地化法律要求做好准备。

与互联网公司争夺非洲不同,中国近期在巴基斯坦的一个项目凸显出全球互联网管理话语权争夺的新进展,《日经亚洲》(链接)对这条「数字丝绸之路」做了深度报道,推荐一读。

所谓中国版「新互联网」,是中国公司(三大运营商与华为)向联合国国际电信联盟提出的一个计划,「新互联网」将会解决当下互联网的痛点,比如隐私贩卖、假新闻横行、巨头垄断等,同时,还将为 AI、大数据等技术的落地提供网络的基础支持,当然,这些好处背后,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金融时报》去年有一篇非常详细的解读(原文镜像)。

影像

生活的意义

生活的意义什么?在看完电影《心灵奇旅》(豆瓣链接IMDB)之后,我能给出的答案是:「生活的意义就是没有意义」。

img

电影里的两个角色,一开始都在追寻所谓「生活的意义」,但在体验了拥挤的大街、品尝了「美味但普通」的披萨、乘坐昏暗慵懒的地铁之后,两位主角找到了意义:你身处其中,接受生活、接受自己、接受世界,好好活着,这就是最大的意义

如果你还没有看过这部电影,强烈推荐去看。

如果说《心灵奇旅》是一个关于生活的寓言,那么意大利电影《灿烂人生》(豆瓣链接IMDB)所呈现的,则是一个家族半个世纪的生活变迁历史。

img

这部时长 366 分钟(6 个小时)的电影以编年史的形式横跨 50 多年,两位亲密无间的兄弟,在一个个生活的十字路口做出了不同的选择,由此也为家族里的每个人的命运做了注解,与此同时,电影还把 60 年代的全球青年躁动、70/80 年代意大利经济崛起与危机甚至连意大利获得世界杯冠军等宏大的历史背景与人物的酸甜苦辣相交织。

即便是六个小时,依然是极度压缩的人生故事,看这部电影的过程,就像喝一杯意式浓缩咖啡,一口咽下后会有长长的余味以及一系列生理、心理反应,看完之后,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消化。


云旅行与城市漫游者

疫情让旅行再次变成一件奢侈的事情,我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开始喜欢观看以城市步行视频为主题的「云旅行」,这些视频广泛存在于 Youtube 上,可以通过诸如「Walking Tour+城市名称」的关键词搜寻感兴趣的城市。

img

拍摄者用镜头记录下自己步行路线上的全部景色,通常这些视频很少剪辑,几乎没有特效,甚至没有任何拍摄者的声音。这些视频一方面让我想起自己在欧洲城市里步行的日子,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到疫情之下欧洲城市生活的变化。

以下是一组我挑选出来的步行视频,绝大多数都是疫情之后的视频,各位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点开观看:

观看这些视频的时候,我想起一个词「城市漫游者」,这是法国诗人波德莱尔所喜欢的「职业」,早期的漫游者们在巴黎无所事事,在喧嚣的人群中穿过,冷漠的评论这一切。所不同的是,当下的这些漫游者,只是将自己的主观视角变成镜头,记录下此时此刻,利用网络将这个时刻传递到世界的各个角落,让因疫情无法离开国境的人们,隔着屏幕体验新城市漫游者的乐趣。

尾巴

所谓「年关难过年年过」,此前我们已经从 2020 迈入到了 2021,尽管 2021 年的第一个月依然充满了「难」字,但在又一个辞旧迎新的时候,我们终究还是会满怀希望,送上这句我非常喜欢的话:

Hope smiles from the threshold of the year to come whispering 'It will be happier'.

这封邮件是 Dailyio 的付费邮件,但我欢迎您将这封邮件转发给您身边热爱深度阅读的朋友,并希望您能向更多人推荐「Deep Reading」。

感谢您的订阅,如有任何疑问和建议,欢迎写邮件给我:zhaosaipo@gmail.com 
想修改您的订阅信息?
你可以 更新邮箱信息 或者 取消订阅.

Email Marketing Powered by Mailchim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