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数字笔记指南(9):纯文本+云存储的笔记形态

我曾不止一次地说过,我是纯文本的爱好者:

纯文本是一切创造力的起点,无论最后我们要输出的是 Word 文档还是一个播客音频抑或是一个视频,敲击键盘或使用录音转文本所形成的单纯字符就是一个最好的开端。

而在数字笔记的场景里,纯文本构成了笔记记录的起点,通过一些优秀(合适)的文本工具与云存储服务,可以整合为一个跨平台、低成本且不被任何笔记格式锁定的笔记流程。

本期将结合我在 iPad Pro 上的一些实践,梳理出在 iPadOS 上的「纯文本+云存储」的笔记形态。

首先必须明确几个标准:其一,考虑到笔记迁移的灵活性,挑选文本工具时应选择一些可生成独立文本文件的工具,而不是以某个特定格式存储在应用的数据库里,所以广受好评的 Joplin 并不符合这个标准。

其二,由于一则笔记内容需要不断搜索、整合,所以并非所有文本工具都适合成为「纯文本+云存储」笔记流程的一部分,我们在选择文本工具的时候,应该重点关注其搜索、整理以及历史版本等功能。

其三,选择云存储服务不仅需要考虑其同步功能(同步纯文本),更应该关注云存储服务与文本工具的适配能力,最好所有的操作——新建、保存文本内容——都可以使用文本工具完成,尽量减少使用 iPadOS 的「文件」应用,因为它并不靠谱。

在这个基本标准之下,iPadOS 上有如下一组「纯文本+云存储」的解决方案。

1.iA Writer+iCloud

iA Writer(以下简称为「iA」)是一款非常优秀的文本编辑工具,提供了一系列围绕文本编辑、整理场景的丰富功能,这款应用默认将文本存储在 iCloud。

基础的编辑功能之外,我个人最喜欢的是其「内容块」功能,在文档的编辑界面,点击右下角的「⌘」可以快速调出软键盘,从中选择插入内容块,就可以将其他文档以模块的形式插入到现有文档中。

img

进入预览界面后,会完整展现这个文档的内容,导出文档时也是输出全部文档,如下图所示,这意味着,你可以充分利用这个功能,快速整理自己的笔记。

img

值得一提的是,「内容块」不仅支持文本,还能插入图片,下图展示的是直接通过复制文档路径来快速嵌入某个内容块,这些图片都会统一上传到 iCloud,基于 iCloud 的同步机制,满足用户在苹果其他设备上的笔记查看需求。

img

再补充一点,iA 自身拥有版本记录功能,长按任意一个文本都可以选择查看「版本记录」,如下图所示。

img

2.Metion+iCloud

与 iA 的机制类似,Metion 也是与 iCloud 深度整合,实现文本、图片的实时同步,作为一款新近发布的文本应用,Metion 在笔记场景里提供了一些新功能,比如当下流行的双向链接,Metion 称之为「文档引用」,在 Metion 里打开一个文档 A,通过键盘快捷键(CMD+J)将文档 B 添加:

img

然后打开文档 B,利用键盘快捷键(Shift+CMD+G)或点击右上角的菜单键查看「被哪些文档引用」以及「本篇引用的文档」。

img

通过这样机制,可以建立其一个相对清晰的引用体系,至少在几次引用跳转之后,我还能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同时,Metion 还提供了一个历史记录功能,不仅存储历史版本,还可以实现不同版本的内容对比。

img

除此之外,Metion 内置了将本地图片上传到腾讯云对象存储的功能,便于将私人笔记转换为公开内容(博客)。

3.1Writer+Dropbox

相比于前两个方案,1Writer 提供了基于 Dropbox 的文件/图片同步机制,你需要先在该应用的设置里添加 Dropbox 的文件夹。

img

使用 Dropbox 同步的优势非常明显,一方面,Dropbox 的版本记录机制,可以记录使用 1Writer 编辑文本时的所有变化(需要登录网页版 Dropbox 才能查看);另一方面,将图片插入到 Dropbox 后,也能够利用 Dropbox 形成自己的图片托管站,当然,目前国内网络下还有些困难。

1Writer 提供了完善文本编辑功能,除了对 Markdown 的良好支持之外,也加入了 Wiki 链接机制,如下图,在任意文本里,点击「文件链接」,选择相应的文件之后,就形成了可以跳转的 Wiki 链接。

img

不过 1Writer 的 Wiki 链接依然是单向的链接,使用不当很可能会「迷失方向」。

另外,1Writer 的「文件嵌入」功能与 iA 的「内容块」非常类似,都可以通过预览显示嵌入的内容,如下图所示,但也需要注意,1Writer 无法将嵌入的内容导出为 PDF 或 Word,这一点不如 iA。

img

4.尾巴

上面所列出的仅仅是我个人认为具有代表性的「纯文本+云存储」案例,其他的方案,比如「Mweb+iCloud/Dropbox」或者「Byword+iCloud」等都能实现基本的效果,但诸如搜索、文档链接等功能的缺失,无法满足笔记管理的需求,我个人并不推荐。

最后再补充一个我的观点:随着我们越来越依赖线上工具的记录机制,也必须看到,没有什么笔记工具是永久的,这意味着用户应该对任何特定笔记格式的笔记工具保持警惕,多关注一些纯文本、HTML 这样的通用文件形式,它们不依赖于某个特定应用或某个操作系统,因此也更具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