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数字笔记指南(2):笔记的五个基本原则

在「现代数字笔记指南」第一期里,我重点谈了一下对于笔记工具的定位,本期,让我们先摆脱工具的「束缚」,探讨一些理论层面的话题:关于数字笔记的若干基本原则。

1.快速记录机制

无论你使用什么笔记工具,一定要构建「快速记录」机制。无论你需要记下的是待办事项还是网页链接抑或是灵感想法,不要担心笔记样式如何、想法有多不靠谱,你只需快速记录下来,就形成了笔记的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

在 iPad Pro 上,可以利用主屏幕的小组件、快捷指令等,快速记录自己的想法。

img

这也是我长期以来拒绝 Notion 作为主力笔记工具的原因,且不说打开速度如何,它的「仪式感」太过于隆重,常常让我觉得无法在这个应用里记下自己愚蠢的想法。

2.原子化你的笔记

「原子化」是一个需要界定的表述,在我的笔记方法论里,「原子化」是指「内容最小单位」的记录,举个例子来说,一个电话号码/邮箱地址就是一则「原子化」的笔记。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将 Bear 作为笔记的首要工具,以「每日一记」的方式记录当天的想法、摘录以及其他事情,但当笔记越来越多,需要检索的时候,我发现「每日一记」机制存在一个难题:一则笔记里的信息太多,导致无法精准定位。下图就是一则典型的「每日一记」,虽然使用了标签机制,但由于 Bear 没有目录功能,需要滑动屏幕才能找到自己需要的内容。

img

而基于「原子化」的理念,我把每一块内容单独形成一则笔记,在 Bear 里,利用[[笔记标题]]的方法,形成一则新的「每日一记」,如下图。

img

正如上图所示,「原子化」笔记带来的是更精准的内容检索,同时,由于每一则笔记的信息含量足够小,可以实现更灵活的笔记组合。

3.笔记必须具备可链接性

笔记可搜索、可链接应该是一个笔记工具最基本的功能。相对于搜索,笔记可链接的意义更大。这是因为,不管是关键词匹配还是标题检索,笔记搜索是固定的内容联系,而可链接性则是用户基于不同场景、不同需求灵活定制的内容关系。

而如果缺乏笔记之间的链接关系,形成「笔记孤岛」,笔记工具的最终命运可能就是一个人的信息垃圾场。

不同的笔记工具拥有不同的链接功能,在 Evernote 里,你需要利用共享形成笔记链接,插入到新笔记里,如下图。

img

Bear 里,你可以使用上文提及的[[笔记标题]]快速查找某条笔记,然后构建笔记链接。

4.从收集笔记到生产笔记

我在上一期的「现代数字笔记指南」里谈到,笔记工具总是在制造一种「收集就是知识」的错觉,以至于很多人的笔记工具最后成为了阅读器。

破解这种错觉的方法就是「生产」笔记,其核心要义就是以自己的语言将自己理解的内容整理(可以是写、也可以是说)出来并分享给他人

著名的「费曼学习法」,也是这样的道理。

5. 笔记格式化

笔记格式化的模版很多,比如,「每日一记」就是把每天的笔记格式化,形成每天一则「总笔记」,构建起当天的记录体系。

再比如,通过「自己的想法+摘录+链接」的三段式格式,让自己读书笔记、阅读笔记变得格式化。

img

在笔记格式化的原则里,我特别推崇「记录与参考的分离」,简言之,就是尽量把自己的想法与参考资料(文档、网页链接、图片等)分开,最好是存储在若干个工具里,利用超链接的形式形成联系,我对这些参考资料的存储机制是这样的:

通过「记录与参考的分离」,既可以减少资料内容过多占有笔记工具的空间,还能够促使你将注意力集中到围绕参考资料的整理流程里,你每天需要处理的,应该是一系列参考资料的链接,通过增删链接,不断调整笔记内容的层次和架构,带动整个笔记流程的优化。

6.总结

上述 5 个原则,涵盖了从笔记记录到笔记内部关系以及整理流程等多个方面,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并非是一个所谓的「标准答案」,而是一个可能的解决方案,也是我过去几年不断实践、探索出的一个可行方法,如果你对此有想法,欢迎写邮件告诉我。

下一期的「现代数字笔记指南」,我会关注笔记产品的形态,从线性笔记到非线性笔记,这些产品如何成为大脑思考的数字化映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