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数字笔记指南(8):如何在 Tiddlywiki 里实现信息复用

此前的会员通讯里,我曾经谈到过 Tiddlywiki 的产品哲学是最小化条目(Tiddler)内容。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内容颗粒度越小,也就越有可能实现内容的复用与组合,从而实现类似编程里的代码块复用的效果,而要高效支持内容复用,Tiddlywiki 构建了一套丰富的链接机制。

本期我就结合自己的实践,梳理出在 Tiddlywiki 里进行内容复用的若干个线索,本文的所有操作都是在 iPad Pro 的 Quine 2 上完成,这也是目前 iPadOS/iOS 上唯一可以编辑 Tiddlywiki 的应用。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Tiddlywiki 的功能极其强大(复杂),即便是对照开发者提供的文档,依然还需要长时间的摸索,因此本文所给出的这些案例,仅仅是我个人使用过程中的总结,并不代表 Tiddlywiki 的完整能力,如有遗漏,欢迎回复这封邮件提醒我,另外,我也会在随后的使用过程里,不断更新一些流程。

1.链接与反向链接

Tiddlywiki 拥有一套完整的 Wikitext 语法,这套语法对于链接的支持也最完善,如下图所示,左侧是编辑界面,在条目 A 里,使用[[条目B]]可以构建起条目 A 与条目 B 的链接关系,右侧是就是条目的预览界面。

img

更进一步,Tiddlywiki 还允许用户自行定义条目链接时的文字,如下图所示,只需在[[任意文字|条目B]]即可。

img

Tiddlywiki 同时也可以通过安装插件(插件地址)的形式,支持 Markdown 语法,其构建链接的语法为[任意文字](#条目B),如下图所示:

img

利用上述链接机制,可以实现条目 A 与条目 B 的链接,目前的链接还是单向,通过这个插件,能够把链接变成双向机制,如下图所示,当在条目 A 里加入条目 B 的链接之后,可以在条目 B 的下方看到来自条目 A 的双向链接。

img

链接与反向链接机制,实现了不同条目之间的有效联系,Tiddlywiki 还隐藏了一个查看条目是否链接在一起的机制,中文译为「孤立」,简单来说就是这些条目还没有与其他条目建立链接,非常实用。

img

2.标签与基于标签的 Macros

在 Tiddlywiki 里添加标签非常简单,点开条目的编辑界面,直接添加即可,而且标签数量不限。

img

Tiddlywiki 设计了一个有趣的标签筛选机制,这个机制集成到了官方的「Macros」(官方解释), 新建一个条目,点击编辑栏上一个类似印章的按钮,如下图所示,找到「以标签筛选的条目列表」。

img

这个功能就是把特定标签的内容筛选出来,形成一个新的条目,下图展示的是筛选出带有「机器学习」标签内容的条目,右侧的预览区就是最后的效果,以后所有添加「机器学习」标签的条目,都会自动更新到这个列表里。

img

事实上,Tiddlywiki 的标签机制非常强大,还可以通过标签与目录的「Macros」构建多层目录,下图是我将电子书搬到 Tiddlywiki 之后的效果,这一块儿涉及的内容会非常多,后续我会单独做分享。

img

通过标签与基于标签的列表生成机制,能够在条目之间建立起更灵活的联系方式,更能实现非线性条目的线形化梳理,与链接机制形成有效的协同。

3.嵌入机制

嵌入(Transclusion)是 Tiddlywiki 里一个重要的概念,大意就是把条目 B 的内容整体嵌入到条目 A,下图展示了一个最基本的嵌入机制,把标题放在「{ {} }」里:

img

默认情况下,嵌入的内容是该条目的正文内容,就像上图所展示的那样,但是嵌入机制还拥有非常多的应用范围,比如在标题后面加入「!!modified」来展示该条目的修订时间,类似地,还可以使用加入「!!title」展示该条目的标题而非正文,如下图:

img

更进一步,我们还可以先设置一个条目作为模版,然后在需要的时候,快速调取出来。

Tiddlywiki 的嵌入机制非常强大,涉及到大量参数调用,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在官方文档里做深度挖掘,或许会有更多惊喜的发现。

4.总结

通过链接/双向链接、标签与嵌入,Tiddlywiki 里的每个单一条目不再是孤立的内容块,而是可以在灵活、可扩展、可定义的场景下实现更多有趣的复用,这些内容复用的过程也是从单一维度细颗粒信息转化为多维度丰富知识的过程,这使得 Tiddlywiki 不再局限于笔记工具的范畴,它构成了一个笔记记录、加工、再生产再利用的全流程,也让我再次想起著名物理学家费曼的那句话:

Notes aren’t a record of my thinking process. They are my thinking proc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