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ditor’s Note

今天是 2023 年 2 月 6 日,您看到的是第 150 期 iPad Power User。

如果你现在还在痴迷于笔记管理方法论,并不断尝试新工具,或许不愿意听到这个消息,但请相信我,人工整理笔记的时代即将结束了。本期「洞察」专栏,我会提供几个思考角度,可能会改变你的一些想法。

「应用」专栏,我会介绍笔记工具 Craft 的外部模式、几款密码管理工具使用体验以及围绕「Bionic Reading」的应用与教程;「硬件」专栏关注苹果财报、三星新手机以及华为「被断供」的最新进展。

接下来,欢迎和我一起探索关于数字工具的所有可能。

流程·洞察

 

我们即将迎来 AI 管理笔记的时代

两年前的第 47 期 iPad Power User 会员通讯里,我对比了笔记写作或整理与长文写作的思维方式,当时我这样写道:

笔记更像是一种聚拢思维,简言之,就是用户为了追求对事物的深刻理解,而不断聚焦再聚焦的思维模式;与之相比,写作是一种发散思维,它要求不断扩大思索范围,为某个主题延伸出更多子主题,其目的不是为了理解某个事物,而是为了展示自己的视野与信息整合能力。

2022 年年末,ChatGPT 展示出了可替代人类写作者的潜质,我在一期会员通讯里探讨了这个议题:

未来三到五年,随着各类语言模型的普及,「写」会成为一件更没有门槛的事情,但这不意味着机器会替代人类,因为「写」只是结果,握有「思考」大权的人类,还是内容生产的「主人」。

那么,当笔记写作与整理遇到以 ChatGPT 为代表的大规模语言模型会发生什么?这是我最近读到的一篇文章主题,作者给出了非常明确的答案:大语言模型的发展,让人类手工笔记整理变成历史。

这是我非常同意的观点。一方面,笔记整理是一种梳理要点与建立关系的过程。即便过去几年出现了诸如 Roam、Obsidian 等新一代笔记工具,但核心还是帮助用户优化内容之间的关系——想象一下双向链接或嵌入功能的使用,而这些能力恰恰是大规模语言模型所擅长的领域,比如现在利用 Craft 里的 GPT-3 模型,我们可以轻松地它罗列出几段话的要点:

img

另一方面,笔记整理本身是一件极其复杂的事情,比如你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方法论,这意味着你的笔记结构、管理框架会不断调整,每一次改变虽然不是「推倒重来式的重建」,但整个过程都让管理笔记成了笔记的目的,殊不知,笔记的真正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思考。

再比如,一个理想状态下的高效笔记管理系统其实应该是关系型数据库,类似于填写数据库里的字段,用户需要严格遵循一定的标准或格式撰写笔记,只有这样才能降低笔记整理的难度,但却增加了记录的难度,再一次让管理笔记变成了目的。

从这个角度去看,由大规模语言模型接管笔记管理变得势在必行,用户只需用最自然的方式记录自己的想法,接下来的工作就交给笔记工具来完成,包括但不限于:

  • 自动分配标签:笔记工具可以根据用户输入的内容自动添加标签;
  • 自动组合内容:笔记工具能够通过分析不同内容之间的关系,实现内容的自动组合,类似于 Google Photo 的自动拼图;
  • 自动扩展内容:结合用户输入的内容,笔记工具可以检索网络上的海量信息,从而扩展或续写笔记内容;
  • 自动推荐内容:通过分析用户的习惯,在合适的时间和地点推荐某一条笔记内容,比如晚饭时推荐一组家常菜菜谱笔记;

我有理由相信,上述场景即将在 2023 或 2024 年部分甚至全部实现。

但在欢呼雀跃之际,大规模语言模型落地笔记的过程中还有诸多亟待解决问题。

首先是最重要的数据隐私问题,用户的笔记数据是否会作为大模型的训练数据?如何对用户数据进行隐私保护?这既是技术挑战,也是商业伦理议题,更是信任问题。

其次,大规模语言模型对于不同语言笔记的整理能力存在一定差异,比如 ChatGPT 在英语语境里的「智力」明显强于中文语境,其最大原因是该模型的训练数据主要为英文。短期来看,中文大模型的发展与应用速度会落后于英文模型(至于原因,可参见我在上周 AI Insider 里的分析),这也意味着,通过大规模语言模型管理中文笔记的体验,一定程度上不如英文。

2023 年,我们将在信息生产领域迎来「人机混合的时代」。机器会越来越多介入到信息生产、整理的过程里,这当然会替代部分人类工作,但却也是一次校对你我能力的机会,把机器擅长的交给机器,让人类做一些适合人类的事情,这才是「人机混合时代」的基本游戏规则。

应用·发现


焦点:Craft 的外部数据存储模式

Craft 是一款颜值颇高、功能强大的笔记应用,自发布以来不断推出新功能和新特性,获得不少笔记用户的青睐。

Craft 目前只在苹果三大系统中提供客户端应用,不过官方也提供了网页版,供诸如 PC 或没有安装客户端的用户使用,不同设备之间的数据同步机制都通过 Craft 自己的服务器实现,如果你对这种机制不放心,我非常推荐各位采用外部数据存储模式。

订阅 Craft 高级用户之后,你可以通过新建「工作区」的方式创建自己的数据存储目的地:

img

我个人建议使用 iCloud Drive 存储数据,便于和其他苹果设备同步数据。使用外部数据存储 Craft 笔记的优势显而易见:

  • 数据存储在更安全的 iCloud Drive 或其他第三方存储(比如 Dropbox)里;
  • Craft 扮演数据处理者的角色,可以充分利用 Craft 的各种能力(包括 AI 助理)处理自己的笔记数据;

不过也需要注意几点:

  • iOS/iPadOS 不支持其他第三方存储,这意味着,如果你想实现苹果三大平台的数据同步,只能使用 iCloud Drive;
  • 外部存储模式下,一些共享类的功能无法使用;
  • 有时候 iCloud 的同步速度和稳定性存在问题,官方给出的最重要建议是「耐心」;

发现

关键词:密码管理。上周,有网友发现密码管理工具 1Password 存在「免费一年家庭订阅」的 Bug,这个活动似乎是 2019 年的一次促销行为,虽然活动已经结束,但注册链接一直可用。

或许是注册用户太多,1Paasword 开发者很快就发现了这个 Bug,现在再去访问这个注册链接,已经显示优惠码无效。

img

目前 1Password 可用的优惠订阅只有三年 5 折的个人版本订阅,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一下。

过去几年,诸如 1Password、Bitwarden 等专业密码管理工具先后获得巨额融资,比如 1P 去年 1 月拿到 6 亿美元融资,估值接近 70 亿美元,而 Bitwarden 也在几个月前完成 1 亿美元融资,进一步凸显出密码管理工具之于网络安全的重要性。

也是在上周,两款密码管理工具发布新特性:

  • 1P 发布面向 iOS 平台的全新预览:新功能包括重新排序字段、更好的搜索能力等,同时还对 Face ID 解锁、VoiceOver 等功能进行了优化;
  • 密码管理工具 Dashlane 开源了移动应用代码,包括 iOSAndroid 两大平台,未来还会把浏览器扩展部分的源代码开放;

对于绝大多数用户来说,我们很难有精力或者机会体验太多密码管理工具,这个时候,基于社区众包的评测模式就显得非常使用,Reddit 上的这个帖子展示了一系列密码管理工具在功能、使用体验上的一系列对比。

我个人目前使用的密码管理工具是 Bitwarden,除了其开源特性外,Bitwarden 还有两个我喜欢的功能:

  • 注册账户时直接生成匿名邮箱,Bitwarden 支持 Firefox Relay、SimpleLogin 以及 Anonddy 的 API,直接通过调取三个产品的 API,快速生成随机邮箱,除此之外还提供域名邮箱(Catch-all)、邮箱附加地址功能(参考 Gmail 无限别名邮箱)等功能,详细介绍可参见官方页面
img
  • 端到端加密文件分享服务 Send:目前支持文本、文件附件两种形式的共享,可自定义诸如到期时间、删除时间、访问密码(次数)等功能,接收者无需注册 Bitwarden 即可使用,这里有一份详细的教程

对了,在「暗网」售卖的密码里,有 20 个密码出现的次数最多,各位可以看一下有没有自己常用的密码。

关键词:提升信息消费效率。最近一款还在内测中的信息消费应用 Artifact 引发诸多关注,VergeTechCrunch 都对其进行了详细报道,我也申请了内测,目前还未通过,结合两家媒体的体验来看,这款应用多少有点「今日头条」的影子:

  • 首先会鼓励用户挑选感兴趣的领域,然后生成一组文章;
  • 根据读者阅读这些文章的行为推荐更多类似主题的文章;

但正如 TechCrunch 评论所指,Artifact 想成为美国版「今日头条」的困难非常大:

  • 美国地区的新闻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读者非常依赖从 Google 搜索或 Meta(Facebook)上获取新闻;
  • 美国市场并不像中国市场完全拥抱移动平台,很多美国读者更愿意使用 PC 而不是像中国读者一样习惯使用移动设备获取新闻;

如果你经常使用桌面浏览器消费新闻,推荐一款我最近在用的浏览器插件:Jiffy Reader。它能够为任意网页开启「Bionic Reading」模式,下图展示了开启前后的对比:

img

所谓「Bionic Reading」,简单来说就是通过算法,自动加粗显示某些单词或字母,让读者的眼睛专注于粗体部分,读者大脑再去补全剩下的部分,由于大脑阅读速度更快,因此能够在整体上提升阅读速度。

当然这个方法是否有效还有一定争议性,而且每个人的体验也各有不同。就我的经验来说,在阅读英文长文的时候,「Bionic Reading」模式带来一种阅读跳跃感,一定程度可以减轻阅读的压力,这对减缓疲惫感有一定帮助。

对于苹果生态的读者,下面是两款支持「Bionic Reading」的阅读器,适配 iOS/iPadOS:

另外,这个网站还提供了将电子书变成「Bionic Reading」模式的功能,你可以将 DRM-Free 的电子书上传,然后下载转换好的图书,导入自己喜欢的阅读器(应用)即可。

硬件·系统

苹果上周发布 2023 财年第一季度财报,除 iPad 产品线同比上涨之外,包括 iPhone、Mac、可穿戴设备等硬件产品线营收全部下滑,下图来自 Macrumors

img

市场——华尔街投资机构与全球消费者——都在等待苹果的 MR 设备。

数码媒体「极客湾」评测了搭载 M2 芯片的 iPad Pro,整体上看, M2 相对 M1 的提升非常有限,这和 Mac 系列上的表现基本一致,测试的数据很多,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在这里观看详细的测试。

三星上周发布了 S23 系列手机,全系搭载了「高通骁龙 8 Gen 2 for Galaxy」处理器,标志着 2023 年智能手机的竞赛正式打响。

img

与此同时,上周多家海外媒体披露,美国商务部正在考虑全面「断供华为」,通过不再向供应商发放许可的方式,进一步限制华为使用来自美国的技术或零部件,这也引发市场对于华为今年智能手机业务的担心,路透社进一步的报道称,华为 P60 的芯片供应或不会受到影响。

高通技术授权与全球事务总裁 Alex Rogers 表示,该公司向华为公司提供的芯片,将不会受到美国商务部停止向华为发放出口许可证的报导的影响,「颁发这些许可证是因为美国国会认为它们不会影响国家安全问题,这些许可将持续数年」。

以上就是本期「iPad Power User」的全部内容,再次感谢您的支持,有任何问题或建议,欢迎写邮件给我:zhaosaipo@gmail.com 

这封邮件是 Dailyio 的付费邮件,但我欢迎您将这封邮件转发
给您身边关注数字工具生产力的朋友。并希望您向更多人推荐 Dailyio。
更新您的邮箱信息
查看网页版本
点击这里退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