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程·洞察
「拆解」围绕 iPad 的谜团:苹果、应用开发者与用户群体
iPadOS 13.4 发布之后,我特意去追踪了一下应用对于新特性(触控板)的适配情况,第一时间适配新特性的是 1Writer,这是一款文本写作类应用,与我经常推荐的 iA Writer 类似。
接下来的时间里,文本创作应用 Drafts 带来了对于新特性的完整支持,随后苹果官方为 iWorks 三件套、iMovie 增加了触控板交互,上周,苹果的趣味视频应用 Clip 也开始适配触控板。
新硬件、新系统(姑且用新)里的新特性与应用新适配,苹果在 2020 年上半年的特殊时间段里展示了一种计算设备的演进图景。但这个图景里有诸多不对称信息,从苹果的野心到应用开发者的小算盘,从人机交互未来到用户长久以来的使用习惯,都被糅合在一起。
我们有必要做一些拆解。
1.苹果的计划
站在一家商业公司的角度去看,iPad Pro 产品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这不意味着 iPad Pro 会替代 MacBook 系列,至少短期内不会替代。
某种意义上说,iPad Pro 的存在,也在成为 MacBook 系列持续发展的动力,这里的「发展」,既包含了苹果对于硬件、系统的研发,也有不断增加的市场需求。
这意味着,无论 iPad Pro 硬件性能如何媲美 MacBook,iPadOS 的特性如何与 macOS 相像,两者依然是两个不同的产品线,其面对的用户也是需求不同的用户。所谓「取代」更像是两个不同用户群体之间的「理念冲突」,而「你的下一台电脑何必是XXX」之类的话不过是一种市场口号,用一句烂大街的话评价:「认真你就输了」。
当下苹果在 iPad Pro 硬件上的「堆料」与 iPadOS 的「妥协」,为 MacBook 系列提供了一个「场景下限」,如果用户能够在这个「下限」的场景里完成自己的工作,iPad Pro 就是它的「生产力设备」,反之,iPad Pro 就是「大号 iPhone」,MacBook 才是真正的「生产力设备」。
2.应用开发者
iPad 自「出生」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十年,但属于 iPad 应用的「黄金时代」却并没有到来,从早年间的游戏到一段时间里的 HD 版本应用,iPad 应用与 iPhone 应用并不在一个层次上。
如今,在 iPad Pro 硬件与 iPadOS 软件的加持下,属于 iPad 应用的黄金时代会开始吗?
恐怕未必。
一方面,随着 iPad Pro 开始定位在「生产力」设备,应用的类型也开始集中化与趋同化,这导致应用开发、推广的门槛变得越来越高,「小而美」的应用越来越少,而受限于资源的独立开发者,根本无法与包括微软、Aodbe 在内的大厂相抗衡,最后最糟糕的结果就是大厂或大团队垄断了「生产力应用」。
另一方面,在 iPadOS 13.4 发布之后,iPad Pro 提供了与 MacBook 相似的人机交互方式,鼠标、触控板,再加上之前的外置键盘,构成了「传统意义」上的计算硬件组合,这既是苹果对用户习惯的「妥协」,也是对应用开发商的暗示,「你现在可以将 macOS 或 Windows 的应用『移植』过来」。
当 iPadOS 平台上拥有了可媲美 macOS 的「生产力应用」,也意味着这个平台上的应用类型与应用交互方式的全面「生产力化」,换句话说,你可能再也无法看到令人激动的应用交互创新,也可能再也看不到眼前一亮的应用功能,毕竟,鼠标/触控板与键盘的组合,已经定义了过去二十多年的应用体验,早已成为一代人对于「生产力」的最大隐喻。
3.更细分用户群体
就像 MacBook 用户群体与 Mac 用户群体无法等同一样,iPad 产品线的用户群体也在越来越细分。
催生这种细分的因素有很多,我个人觉得其中的两个要素最为关键。其一是 iPad 产品线的复杂性。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苹果过去几年「试验」了多个系列的 iPad,同时还用各种令人混淆的产品名称,进一步增加了复杂性,虽然去年开始苹果官网已经大大简化了 iPad 产品线,但在各种电商平台上,选择一款 iPad 俨然是一道相当困难的命题。
如此复杂的产品线,客观上加速了用户群体的分化。如果我们以每个用户都是理性购买的假设作为前提,他们至少花上 3000 元人民币购置的这台设备,也是最符合其需求的产品,当产品的可选择性越多,其需求被满足的可能性也越大,从这个角度上说,iPad 用户群体的分化已经在发生,而且还在加速。
其二是围绕 iPad 的配件与系统。在 2019 年 6 月 iPadOS 亮相之后,我就谈到了这个「新系统」对于 iPad 产品并非一视同仁,譬如 iPadOS 对于屏幕的有效利用,对于 7.9 英寸的 iPad mini 几乎没有任何意义,而新增加的触控板交互方式,也同样不会对 iPad mini 产生多大价值。
配件层面,苹果仅用一个接口就区分了所谓「Pro 用户」与「普通用户」,只属于 iPad Pro 的 USB-C 接口,丰富了 iPad Pro 的外设硬件生态,也极大提升了围绕 iPad Pro 的数据存储与数据交换效率。再比如,两代 Apple Pencil 与不同 iPad 的兼容性,进一步区分了用户群体,这大概也算是一种「精准的刀法」。
4.总结
我曾经在多个不同场合、被不同的人问到一个问题:「你觉得 iPad Pro 会取代 MacBook 吗?」这个问题回答起来很难,它既夹杂了对于未来计算设备的研判,也预设了关于苹果未来发展的思考,但现在来看,这个问题的答案已经变得足够简单了:iPad Pro 不会也不可能会取代 MacBook,它是 MacBook 的一种新形态——一如我在上文提及的——适配「场景下限」的计算设备。
对于应用开发者而言,当下 iPad Pro 与 iPadOS 提供的这个平台,前景的确很光明,但必须看到这个平台的最终路径,当它变成一种「生产力」平台的时候,你的应用如何与大厂竞争、又如何在传统人机交互里实现创新?
最后,iPad 的用户群体呈现金字塔化,最底层的 iPad 用户与最上层的 iPad Pro 用户之间的用户体验已经脱节,这并非是普通 iPad 与 iPad Pro 之间 4000+ 人民币差价所能解释的事实,而是过去几年,用户不同需求与复杂产品线不断碰撞后的结果,幸事还是不幸,交给时间来回答吧。
|